您现在位置 : 首页 > 要闻头条 > 数字内参

系统预防:社会化综合预防体系的构建

发布时间:2025-09-29 来源:安全应急信息网 浏览:
【字体大小:

 职务违法犯罪预防系列之六

 

系统预防:社会化综合预防体系的构建

 

 

职务违法犯罪系统预防是以个案预防为基础、专项预防为突破、行业预防为重点,整合政治、经济、法治、组织、建制、宣教等多维度手段,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社会各界协同参与的立体化预防体系。这一体系强调预防工作的系统性、协同性和社会化,通过制度设计与技术创新阻断腐败链条,实现从“事后惩治”向“事前防控”转型的“全流程”治罪与治理机制,以案促改将案件办理与廉政教育、制度完善深度结合,形成“办理一案、教育一片、治理一方”的综合效应。

    、职务违法犯罪概况与数据透视

近年来,随着反腐败斗争深入,系统预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22年,全国检察机关起诉公职人员职务违法犯罪案件5.8万余件,其中年轻干部职务违法犯罪比例上升,技术化犯罪手段增多,呈现出潜伏期短、涉案金额大、腐败低龄化等新特点。2024年全国检察机关起诉贪污贿赂犯罪2.2万余人,同比上升36.8%;起诉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渎职犯罪1800余人。金融、国企、医药、烟草等权力集中、资金密集领域成为腐败高发区,如2024年金融领域处分1.7万人,国企处分9.4万人,医药领域处分6万人。这些新情况要求我们必须创新预防机制,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预防体系。

、职务违法犯罪的成因与特点分析

   (一)多维成因

1.权力结构失衡部分领域权力过度集中且缺乏制衡,如公安机关看守所、拘留所以及司法机关监狱、禁毒所民警利用监管封闭性实施受贿、虐待被监管人(学员)违纪违法行为,案件调查、侦破难度大影响监督实效。

2.制度漏洞与执行乏力涉企职务犯罪中,企业内控机制形同虚设,财务监督缺失,导致职务侵占、挪用资金频发

3.价值观扭曲与行业潜规则部分公职人员受拜金主义侵蚀,将权力异化为谋私工具,如医疗领域“靠医吃医”、工程建设领域“围猎”与“被围猎”交织 。

(二)犯罪特点

1.手段智能化与隐蔽化职权电子化背景下,系统管理员篡改数据虚增存款等高科技腐败凸显利用期货交易、虚拟货币等新型工具实施犯罪,如2023年沈某某、郑某某利用期货交易增设交易环节,通过“埋单”技术掩盖贪污行为与国有公司账户进行低买高卖,非法获利4000余万元,凸显专业领域智能化腐败特点。

2.团伙化与行业化涉企职务违法犯罪呈现“内外勾结”特征,如某国企高管与民企合谋虚构贸易套现2.3亿元;烟草系统形成“审批生产销售”全链条腐败网络,出现塌方式腐败。如某烟草专卖局张某某“靠烟吃烟”,利用人事权和业务经营权为他人谋利,涉案金额特别巨大;凌某某滥用职权造成国有资产损失2.08亿元,被判有期徒刑16年。又如国企系统性腐败案,某省属矿产贸易公司虚构“锌精矿循环贸易”,同一批货物反复买卖12次虚增营收8.7亿元,违规拆借资金2.3亿元,最终造成1.8亿元损失。

3.职务犯罪年轻化。犯罪主体年轻化作案手段技术化潜伏期短涉案金额巨大。2024年,某市查处一名2001年出生的财政局干部王某,其在工作不到三年时间内,利用职务便利挪用公款达1200余万元。

4.政治危害高层化省部级、厅级高级官员在任上被查比例上升,如2025年上半年占近六成是在职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已有41名中管干部被查,其中包含8名正部级干部,严重损害党的形象和政府公信力。

综合犯罪原因分析:一是内部控制机制存在漏洞;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缺失;三是监督机制不健全;四是个人价值观扭曲。

四、系统预防的对策与经验

(一)政治引领:强化党委统筹与责任落实

1.高位推动:将职务违法犯罪预防纳入地方党委主体责任清单,如长城资产管理公司纪委通过“矩阵式”廉洁风险防控网络,压实“一把手”和班子成员责任。

2.协同治理:建立“监检法”协作机制,如区法院与监委、检察院会签文件,细化案件衔接流程,实现证据互通与法律适用统一

(二)创新实践党委领导下的社会化预防格局

枣庄市最早实现市、区(市)两级党委同步建立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小组、预防协会和研究会,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纪委组织协调、检察机关发挥作用、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创新实践两级人大常委会每年度专题听取审议检察预防工作报告两级政协常委会每年度听取检察预防工作通报创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研究中心、影视宣传教育中心等五大中心组建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宣讲团,开展宣讲活动380余场

)经济规制:优化利益分配与风险防控

1.薪酬激励与风险挂钩:在国企推行“薪酬+廉政保证金”制度,将绩效与廉洁履职绑定,降低“寻租”动机。

2.交易透明化:推广“区块链+供应链”技术,如浙江武义县为焊机加装物联网芯片,实现动火作业全流程可追溯,防止利益输送 。

)法治保障:完善立法与司法震慑

1.法律修订:加快立法进程,明确监管权力边界与人权保障标准;针对新型腐败出台司法解释,如最高检将期货交易增设环节行为定性为贪污罪 。

2.从严惩治: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2024年全国检察机关起诉行贿犯罪2772人,同比上升20.2%,并发布典型案例强化警示。

)组织建设:优化权力配置与监督体系

1.分权制衡: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如赣州电气焊作业监管平台通过“北斗+AI”技术,实现作业资质、位置、环境实时核查,防止权力滥用。

2.双重确认制度:在财务、采购等关键环节实行“双人复核”,如某国企通过“五合章”分拆财务审核权,有效遏制虚报开支。

)建制创新:构建全流程廉洁风险防控

1.流程再造:公司针对资产收购处置建立44项防控措施,包括立项准入把控、项目审核专家制、商业交往禁令等,从源头压缩“自由裁量权”。

2.科技赋能:运用大数据分析异常交易,如上海市检二分院通过“风险承受异常性模型”“交易时间差额模型”锁定期货交易中的利益输送;金侦系统整合资金流、信息流,生成关联关系图谱,提升线索发现效率。

)宣教融合:构建沉浸式廉洁文化生态

一是警示教育常态化个案预防是针对具体案件开展的深度预防形式,具有针对性强、效果直接的特点。法院组织180余名干部旁听舒某贪污案庭审,通过“现场警示”强化纪律意识;学院依托易班平台开展“廉洁剧本杀”“知识竞赛”等活动,覆盖师生1.1万人次。二是文化浸润挖掘地方特色廉洁资源,如投资控股集团创作《一次不经意的伸手》微视频,点击量超5000余人次,推动廉洁理念深入人心。

(八)完善制度:推动建立全方位预防体系

针对土地流转信息不透明,容易发生暗箱操作补偿标准不统一,存在随意定价空间监督机制不健全,村级权力过于集中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维权能力不足的实际情况,枣庄方案的创新实践是:推动建立了四位一体预防体系:制度预防:制定《农村土地流转操作规范》等17项制度技术预防:开发农村土地流转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全流程线上办理监督预防: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和村民代表监督机制教育预防:开展"送法下乡"活动,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枣庄市农村土地流转领域职务犯罪案件数量从2019年的23件下降至2022年的3件,下降率达87%群众满意度从68%提升到95%;土地流转纠纷减少62%。

五、理论支撑与经验启示

)从惩治理到生态治理启示

预防工作要实现从单纯惩治到综合治理的转变从分散操作到各类预防措施系统集成形成合力从传统方式到智慧预防运用现代科技实现预防工作数字化转型

)情境预防理论的应用

根据情境预防理论,通过提高犯罪难度、增加犯罪风险、降低犯罪收益阻断腐败动机。如,“焊有序”平台通过设备定位、资质核验等技术手段,使违规动火作业成本显著增加;区法院要求涉案财物随案移送“三张清单”,强化追赃挽损实效,降低腐败收益。

)社会控制理论的实践

强化社会监督网络,如区纪委监委组织3000余名干部参观党性教育基地,发动外卖骑手等群体参与基层治理,形成“全民防腐”格局。

)理性选择理论的突破

通过制度设计改变腐败的“成本收益”计算,如“双承诺”制度要求交易双方签署廉洁协议,违约将面临法律追责与市场禁入,从根本上抑制“围猎”冲动。

六、警示与展望

(一)深刻警示

1.权力监督缺位必致腐败:职务犯罪因封闭性与监督乏力频发,凸显“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紧迫性。

2.行业潜规则侵蚀治理根基:烟草系统“靠烟吃烟”、医药领域“带金销售”等现象警示,必须打破利益固化的行业生态。

3.新型腐败需技术反制:职权电子化背景下,技术漏洞可能成为腐败新通道,需同步提升监管科技水平。

(二)对策建议

一要不断深化系统治理将预防措施嵌入数字政府建设,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对一把手和关键岗位的监督推广“区块链+政务服务”,实现权力运行全程留痕有效堵塞制度漏洞,强化源头治理健全预防法制体系,推进预防职务犯罪专门立法

二要注重强化国际协作完善跨境追逃追赃机制,2024年“天网行动”追回外逃人员1597人,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不断提升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国际化水平,为全球反腐败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要持续培育廉洁文化推动廉洁教育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转型,积极开展“廉洁家风润心智”活动,以家庭助廉筑牢防线。

四要逐步强化技术防控,运用大数据建立职务犯罪风险预警系统进一步创新预防工作机制,加强数字化技术应用,以科技反制措施,斩断一切犯罪企图,使腐败行为无法形成。

职务犯罪系统预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工程。唯有坚持党委领导、系统思维、科技赋能、社会共治,个案预防、专项预防和行业预防有机结合起来,运用政治、经济、法律、教育、技术等多种手段,将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才能构建起科学有效的预防腐败体系实现腐败治理从“治标”向“标本兼治”的跨越,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通过社会化系统预防,有效降低职务违法犯罪发生率,提高治理效能,为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孙祥 任振兴



数字编辑:孙    

数字审核:光    

数字责编:唐

数字统建:任


安全应急信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来源注明“安全应急信息网”所有信息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安全应急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信息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全应急信息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安全应急信息网 邮箱:aqyjxxw@163.com